首页 / 专题 / 专题:《习近平在宁德》暨评论

专题:《习近平在宁德》暨评论

习近平与“快熟面”

——十六评《习近平在宁德》系列采访实录之“习近平同志指导古田县搞好产业发展”

说起“快熟面”,可以说大多数人都非常熟悉。快熟面,或叫方便面,虽然煮起来味道十分香浓,但是作为一款“充饥”意义远大于“营养”的速食品,若非工作太忙迫不得已,相信很多人都是不愿意将就的。每个人或许都有一个与快熟面有关的故事,但不知你能否想象,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与“快熟面”也有着一段往事,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件被记录在《习近平在宁德》系列采访实录中的小故事。

2019-08-27 [阅读全文]

习近平有哪些特点呢

——十五评《习近平在宁德》系列采访实录之“习近平在宁德提出的观点和思路放到现在都是非常恰当和深刻的”

俗话说:“成功之人必有过人之处。”他们或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执着,或具超乎常人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亦或是具有破釜沉舟的胆识和魄力。而要造就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仅仅具备这些优秀品质可不够。在《习近平在宁德》系列采访实录受访人之一吕居永(1983-1988年任宁德地委书记)看来,习近平总书记还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2019-08-27 [阅读全文]

习近平为宁德总结三个“三”

——十四评《习近平在宁德》系列采访实录

——十四评《习近平在宁德》系列采访实录之“习近平在宁德提出的观点和思路放到现在都是非常恰当和深刻的”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牢固的地基,哪来的高楼大厦?习近平总书记向来重视打基础,谋长远,当年他主政宁德时亦是如此。据《习近平在宁德》系列采访实录受访者之一吕居永(1983-1988年任宁德地委书记)回忆,刚到宁德时,习近平便跑遍了宁德9个县,调查研究,定位区情,并为宁德总结出了三个“三”,即三大特点、三大弱点、三大优势。

2019-08-27 [阅读全文]

“棋手”习近平在宁德如何布局?

——十三评《习近平在宁德》系列采访实录之“我与习书记交接在基层”

1988年6月至1990年5月,习近平同志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那时的宁德,经济总量排全省最末,俗称“闽东老九”,全地区9个县有6个是贫困县,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如何让“弱鸟”想“先飞”、能“先飞”、敢“先飞”?对当时的宁德来说这是一盘发展的大“棋”,如何落子,如何布局,处处考验着“棋手”的决心和智慧。近日,《学习时报》连续刊发了一系列采访实录《习近平在宁德》,从被采访者的口中,我们可以一窥习近平总书记在当时面对宁德这盘“棋”的全局考量和发展思路。

2019-08-27 [阅读全文]

习近平的下党情结

——十二评《习近平在宁德》系列采访实录之“我与习书记交接在基层”

宁德曾是全国十八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挨着的福州、温州都是富裕的地方,主要是因为此处沿海多险崖峭壁,往内又多大山,关山阻隔,交通落后,发展缓慢。习近平在宁德待了1年零11个月,基本走遍了所有的乡镇,曾用一天时间去了三个没有通路的乡,下党乡就是其中之一。当地有“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的说法,形容寿宁县行路之难,但到下党乡真可谓披荆斩棘、跋山涉水了。习近平是第一个去下党乡的地委书记,更是三进下党。是什么样的情结,令习近平对它念念不忘?我们从陈增光的采访实录中,去找寻答案吧。

2019-08-26 [阅读全文]

习近平总有办法改变困难群体的命运

——十一评《习近平在宁德》系列采访实录之“我与习书记交接在基层”

宁德霞浦和福安一带沿海有一批渔民,长年累月生活在船上,被称作连家船民,他们的祖先可追溯到古代中国南方的土著居民百越族,为了躲避战乱逃到海上而生活至今。连家渔民,又称疍民,他们常年以打鱼为生,居无定所、以船为家,日子大多比较清苦,世代连家带眷挤在一条船上生活,“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旧时,他们还被禁止上岸,并且不能和岸上居民通婚。新中国成立后,对连家船民的所有歧视性政策全部废除。但由于大多数船民生活贫困,只有很少的船民能够上岸定居。而船上是几乎没有现代生活设施的,无数个在海上飘荡的夜晚,渔民们望着岸上星星点点的灯光,梦想着有一天能住到岸上的房子里。这个上岸定居的梦想,因习近平的大力推动得以实现!

2019-08-26 [阅读全文]

劳动是习近平的本色

——十评《习近平在宁德》系列采访实录之“习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

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我知道什么是劳动,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生活的美好,社会的进步,皆源于平凡艰辛的劳动。劳动是艰辛的,是汗水、是欢笑、是苦涩、是甜蜜、是给予,更是幸福。《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有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的,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这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自古以来,辛勤劳作便被灌注在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身上,它不仅成为了一种传统、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更成为我们民族的生息之源、发展之本。近日,《学习时报》刊发《习近平在宁德》系列采访实录,从受采访人——时任宁德地委副书记钟雷兴口中,我们也看到了习近平崇尚劳作、尊重劳动者的劳动观。

2019-08-26 [阅读全文]

习近平从宁德开始推动“造福工程”

——九评《习近平在宁德》系列采访实录之“我与习书记交接在基层”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福建省山区仍有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住在以茅草为顶、泥土为地的茅草房里,不仅环境差、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就业难等等,连起码的安全都无法保证。村民们每每听到台风暴雨来就担心,一家人就得马上转移到避灾点居住,生活质量非常低。把这些群众搬迁出来,就是一项很大的造福工程,具体而言,就是把居住在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五通”难度大,20户以下的偏僻自然村的农民,对零星分散居住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农民以及少数居住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农村贫困群众,实施整体搬迁安置,从根本上改善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造福工程的名字虽然不是习近平在宁德期间提出来的,但这件事是他时任宁德地委书记时就提倡并推动的。

2019-08-26 [阅读全文]

那一年,习近平这样交接工作

——八评《习近平在宁德》系列采访实录

八评《习近平在宁德》系列采访实录之“习书记在宁德提出的观点和思路放到现在都是非常恰当和深刻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给党员干部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康熙52年,广西巡抚陈元龙给康熙奏报,“桂林山中产有灵芝,时有祥云覆其上”,采到一枝高一尺余、状如云气的灵芝,并引用《神农经》中“王者慈仁则芝生”的话。康熙在其奏折上批道:“史册所载祥异甚多,无益于国计民生。地方收成好、家给人足,即是莫大之祥瑞。”康熙认为,国家风调雨顺,百姓丰衣足食,才是天下祥瑞的象征,官员们必须实干实政,才能为百姓谋取福利。习近平亦如此。近日,《学习时报》刊发《习近平在宁德》系列采访实录,从受采访人吕居永(1983-1988年任宁德地委书记)口中,我们也看到了当年真抓实干、务实为本的习近平。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1988年,新到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他是如何交接工作的。

2019-08-26 [阅读全文]

习近平推崇谁?

——七评《习近平在宁德》系列采访实录之“我与习书记交接在基层”

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抒情诗《有的人》中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至今读来,仍是湿透眼眶。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任职期间,对两个县官一直念念不忘,即是冯梦龙和焦裕禄,《旧唐书·魏徵传》中有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从榜样身上,可以清晰的看见自己的不足。

2019-08-26 [阅读全文]

<script charset="UTF-8" id="LA_COLLECT" src="//sdk.51.la/js-sdk-pro.min.js"></script> <script>LA.init({id:"Jitj3V0abALAa7hk",ck:"Jitj3V0abALAa7hk"})</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