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 / 正文

古纸币见证的福安往事

作者:吴庆堂 陈泓 来源:今日福安 2021-08-31 17:02:04

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从金属货币到纸质货币,再到如今的电子支付和电子货币,支付媒介推动着社会的进程,也见证了时代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使用货币的国家,而纸币由于携带方便、具有相当的信誉作担保,自从北宋时期出现之后,就得到了推广和延续。其中,最早产生于明代、清末民初达到巅峰的钱庄票、茶庄票(茶银票),也曾经在福安盛极一时,甚至见证了当时福安作为闽东革命中心的红色历史。

钱庄票与繁忙的水路

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水上运输长期扮演着重要角色。

山海兼备、溪流纵横的福安,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境内的富春溪、穆阳溪、茜洋溪等水系,上游连接着广大的内陆山区,下游直通赛江,汇入茫茫大海,为货物运输、商贸往来提供了便捷通道。

明清时期,福安各地陆续修建了20多座妈祖庙,而且基本上都是分布在港湾内河(咸水区域)、主干溪流(淡水区域)的沿岸,说明当时水上运输的繁忙。

曾几何时,只要是船只,甚至小舢板或者小竹排能够抵达靠泊的地方,一般都会形成货物集散之地,经贸活动相对活跃,特别是福安的城关、穆阳、赛岐、下白石等沿溪沿江的集镇,商铺林立、商号涌现。

晚清至民国时期,随着商品交易越来越频繁,货币流通量随之增加,而货币的成色重量、不方便携带等问题逐步显现,钱庄票、茶庄票(茶银票)等应运而生。“民国时期,福安的私营商号也发行了大量的钱庄票和茶庄票,这是一种辅助性纸币,只有具备一定规模、经济实力、信誉好的私人商号或茶行才能发行,仅限当地和一定区域内流通使用。”福安市收藏家协会会长林华介绍说。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接触收藏品之后,福安市收藏家协会理事陈益光对古钱币情有独钟。今年世界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他与协会会员一道,将各自珍藏多年的部分古钱币集结,以专题展览的形式让人一饱眼福,其中70多张福安当地发行的钱庄票和茶庄票,尤为引人注目。

福安城关的“坤益”“公豫”“日新韶记”“信安”“瑞康”、社口龟龄的“合泰信”、穆阳的“坤裕”“永原”“洪泰方”、城阳溪东的“郑瑞昌”、赛岐的“泰兴隆”、甘棠外塘的“通豫”、下白石的“林书利”“太升昌”、上白石的“合和”……这些种类繁多的钱庄票,所发行的私人商号及其钱庄、茶庄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与福安各地的妈祖庙所在地,是基本吻合的,说明水上运输对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像城关及穆阳等地还出现不同商号发行的钱庄票,足以见证当时这里的繁华程度。

“这些钱庄票,用于买卖交易、支付工钱都很方便,而且便于携带。”陈益光说,钱庄票的正面或反面,都印着壹角到数元不等的角币或银币图案,标明与其等值。

钱庄票能否随时兑换为硬通的钱币,发行主体的实力和信誉至关重要。上世纪初至70年代末,茜洋溪上游可达霞浦、柘荣,下游与赛岐港相通,地处这条水路黄金分割点的溪柄茜洋村,就是凭借这条水上运输线,溪面上的竹排往来穿梭,成为当时一个重要的货物中转、集散之地。1928年初,该村有一家名为“公义兴”的私人钱庄也曾经发行钱庄票,票面上还盖印着“赛岐街泰兴隆代兑”“霞浦魁洋福记代兑”等字样,起初的发行量比较大,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经营困难,其信誉一度下滑,就出现了挤兑现象,持票者甚至对钱庄进行暴力抢砸以泄愤。

据了解,民国政府在1935年开始实行币制改革,推行法定货币,统一使用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等四家银行的纸币,曾经风靡一时的钱庄票、茶庄票也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

茶庄票与辉煌的茶史

在琳琅满目的古钱币世界里,茶庄票(茶银票)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十九世纪中叶,白云山麓的社口坦洋村因“坦洋工夫”红茶而声名远播,也极大活跃了福安茶区的茶叶贸易。据说当时福安辖区内登记的茶商号就有67家,大部分有影响力的商号都有涉及茶叶的经销,城关、穆阳、上白石、下白石特别是坦洋村,成为“坦洋工夫”红茶重要的产区及集散地。

“白云山下坦洋乡,小武夷名不妄扬”“船泊清风桥、白银用斗量”等传唱的民谣,正是当时坦洋茶市红火的真实写照。那时候,长度不足1公里的坦洋街设有大大小小的茶行(庄)36家,茶叶交易的异常火爆,让福安茶商积累了大量资金。

为了弥补当时小额银币流通量不足等问题,一些茶商尝试发行小额“茶银票”,主要用于支付采茶、拣茶、制茶工钱,可在同号茶行、钱庄兑换银元,以及在“坦洋工夫”红茶产地的市面上流通。

据了解,坦洋茶票目前发现的有“同泰春”“振泰兴”“丰泰隆”等,一般为横版印刷。在福安市收藏家协会的古钱币专题展览现场,记者见到了发行于民国24年、面额仅为壹角的“同泰春”茶银票,其正面左侧为英国议会大厦图案,右侧为“福安”“坦洋”“同泰春”“壹角”等字样,背面上方为“TUNG TAI CHUN”、四个角分别标示“1”、中间为“ONE”及“10CENTS”、底部为“1935”等拼音、英文及阿拉伯数字。“1935年开始币制改革,当年发行的‘同泰春’茶银票已基本不用了。”陈益光说。

这次的古钱币专题展,记者还见到了上白石“正记”茶行发行的面额5角“和合”茶银票、下白石馨记茶行发行的面额5角和1元的“太升昌”钱庄票,均为竖版印刷。

上白石地处福安的北部山区,那时这片区域的茶叶基本上都是由正记茶行收购,运到坦洋村加工,然后再运往赛岐码头,沿着白马港水路销往全国各地,还漂洋过海远销欧洲等地。而下白石作为白马港的出海门户,是“坦洋工夫”红茶的水路运输必经之地。上白石和下白石两地出现多种茶银票,说明茶叶贸易活动往来活跃,也足以印证福安境内“水上茶路”辉煌历史。

钱庄票加盖的红色印记

1934年2月,闽东苏维埃政府在福安柏柱洋成立,不久即发行闽东苏维埃政府纸币,面额有壹角、贰角、伍角三种,流通范围主要在闽东革命首府柏柱洋一带。下辖的安德、福霞、安福等三个边区县苏维埃政府也发行了纸币或代用票,流通仅限各自管辖的区域。

由于印制简单且纸质材料差,再加上流通时间均不到一年时间,闽东苏维埃政府及其下辖的边区县苏维埃政府发行的纸币,现已难觅踪迹,迄今发现唯一的闽东革命根据地货币实物,当属安福中区苏维埃政府代用票,据说有10多张收藏于福建博物院。

记者见到的安福中区苏维埃政府代用票,是福安市收藏家协会提供的影印件,面额为叁角和伍角,竖版印刷。其中,叁角券的正面为蓝、黑、咖啡三色套印,票面顶部横眉有“福安东昆”“协升昌”字样,中部从右到左分别是“整拾角换通用银圆壹圆”“凭票支大洋叁角正”“民国十七年一月三日 票”等竖排字样,下部是三枚1角金属通用币排列的图案,票面中间加盖了“安福中区苏维埃政府代兑”字样。

“这个原本是钱庄票,由潭头东昆村协升昌茶庄印制,基本没有发行使用。安福中区苏维埃政府加盖了代兑字样之后,在安福中区范围内流通。”陈益光介绍说,东昆村地处富春溪上游,也是水路运输的一个中转站和货物集散地,“协升昌”是郑赵升和郑赵昌兄弟俩合开的茶庄,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个商号不用了,原先印制的钱庄票也就作废,刚好安福中区苏维埃政府需要发行纸币,1934年7月开始借用这些钱庄票,当年10月停止使用。

除了安福中区苏维埃政府代用票,同年的5月,福寿县上北区苏维埃政府也借用潭头太逢村的“锭记”杂货店的钱庄票,发行面额有贰角、叁角的代用票,次年初停止流通。

“苏维埃政府发行的货币,在苏区区域内流通使用,为稳定革命根据地的金融秩序、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林华说。据了解,1952年,福安县人民政府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委托人民银行,在其各地的营业所收兑当时苏维埃政府发行的纸币和代用票。此后,这些苏区货币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难以磨灭的红色记忆。

<script charset="UTF-8" id="LA_COLLECT" src="//sdk.51.la/js-sdk-pro.min.js"></script> <script>LA.init({id:"Jitj3V0abALAa7hk",ck:"Jitj3V0abALAa7hk"})</script>